
"义博会是亚洲商业的体温计。"
——尼泊尔商人拉吉夫
中国有一座小城,城市虽小,却被联合国、世界银行认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连续多年蝉联“中国GDP十强县”榜单,2024年GDP总值高达2000余亿!
这座小城是义乌,中国三大出口展之一义博会的发源地。
义博会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的简称,是义乌重要的城市名片。
义博会的起源和发展,真实记录了义乌人的生意经。
图源:中新网
义乌人的生意经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中叶,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义乌经济模式,为义博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图源:瞭望
“鸡毛换糖”与“敲糖帮”
“鸡毛换糖”起源于义乌市廿三里镇,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商业活动。
在经济贫困的年代,义乌人为了谋生,开始从事小商品生产和交换。
《义乌县志》中记载,乾隆年间,农民在农闲季节,肩担“糖担”,手摇拨浪鼓,用红糖熬制的成糖饼去外地走街串巷换取鸡鸭鹅毛、废铜烂铁,从中赚取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鸡毛换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严密的组织分工,衍生出了“敲糖帮”。
“鸡毛换糖”成了义乌人的生财之道,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小商品市场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源:钱江视频
“提篮女”冯爱倩
1982年,商贩冯爱倩因为摆摊经常被驱赶罚款痛不欲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在街头偶遇,并哭诉了生活艰难。
谢高华了解情况后做了一次调研,他认为搞活市场符合中央精神,政府应该给与支持,并明确表态“尊重群众首创,出了问题我负责”。
随后,义乌县委决定开放位于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
图源:瞭望
马路市场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义乌小商品行业发展做足了“背书”,也让小商品市场规模逐渐成熟。
一路从湖清门第一代简易马路市场、新马路第二代棚架市场、城中路第三代棚架市场搬迁至篁园市场,并正式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摊位增加到23000个的同时,交易额也突破了100亿元,“地摊经济”规模增量惊人!
办一次展会扩大义乌小商品影响力,时机正好。
图源:瞭望
中国小商品城名优新博览会
1995年5月18日-22日,中国小商品城名优新博览会成功举办。
首次义博会在中国小商品城一期、二期市场的主通道内举办,5000平方米的展区汇聚了348个展位。
日均客流量达到了20万人次以上,短短四天成交了1.01亿元。
图源:义博会官网
义博会的发展,开始在1996年以后,市场到展会的转变,让义博会在展位、展品上逐年扩张,成交额一路飙升。
图源:义乌发布
中国小商品博览会
1996年,中国小商品城名优新博览会更名为“中国小商品博览会”。
成为了国家贸易部支持的全国性展会,也这意味着,义博会正式从集市转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性展会。
展区规模已扩大到16000平方米,参展商448家,总成交额突破 2.83亿元,展城联动效应初步显现。
图源:义博会官网
持续扩张阶段
1997年以后的义博会,早已不再局限市场内的通道,展览场地持续扩大,展位数量也大幅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参展商。
此时的义博会,已经不只是义乌本地小商品的展示平台,更像是一场全国小商品的盛会。各地特色的小商品纷纷亮相,从精致的手工艺品到实用的家居用品,种类丰富多样。
在这期间,义博会开始注重展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设立了不同的展区,对参展商品进行分类展示,方便采购商寻找目标产品,还加强了展会的宣传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采购商前来。
2000年的义博会,成交额突破38.5亿元,这个数字见证了义博会的快速发展。
图源:中新网
“入世”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义博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001年,义博会积极响应国际化趋势,加大了对国际参展商和采购商的邀请力度。
展会现场,不仅能看到中国各地的商品,还出现了许多来自国外的特色产品。
这一年,义博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小商品交流平台,为后续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源:中新网
成长中的义博会逐步向国际化发展,成为了行业内的龙头展会,成交额也突破了千亿大关。
图源:义乌发布
国际化转型阶段
2002年,义博会正式升格为“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这一转变标志着义博会迈向了新的台阶。
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多个重要部门联合主办,义博会的规格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为了适应国际化需求,义博会在硬件设施和服务上做了升级,新建的现代化展馆,拥有更宽敞的展览空间和更完善的配套设施,还提供了多语言的服务团队,方便国外参展商和采购商沟通交流。
在展览内容上,义博会紧跟市场潮流,不断丰富展品类型。除了传统的小商品,电子数码产品、创意设计产品等新兴品类逐渐成为展会的亮点。
图源:中新网
义乌指数
2006年,商务部正式向全球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简称义乌指数),进一步确立了义乌小商品批发在全球的行业龙头地位。
义乌指数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小商品市场的价格走势和景气状况,为全球小商品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息和决策依据。
也为义博会的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图源:百度百科
金融危机下的韧劲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义博会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保持了较高的成交额,义乌小商品的高性价比和义博会创新的展览模式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依然逆势生长。
这一时期,义博会还举办了各类专业论坛和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小商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这些活动不仅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也让义博会成为了行业信息的交流中心,营业额也在201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
图源:中贸网
经历多年发展,义博会的国际地位早已不可轻易动摇,再一次的更名推动了行业内的标准化建设。
图源:义博会官方图片直播
智能化发展阶段
2014年起,义博会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线上线下融合的展览模式成为义博会的新特色,官方网站和线上展览平台的搭建,让无法亲临现场的采购商也能浏览展品、洽谈合作,大数据的融入更能分析买卖双方的需求,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义博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来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参展商和采购商数量逐年增加,义博会成为了促进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图源:义博会官方图片直播
提升国际竞争力阶段
2017年,义博会首次植入“标准”元素,开辟标准展专区,国内外47家标准化机构及众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知名企业携成果和产品参展。
为促进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2018年,义博会更名为 “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
这一举措推动了义乌小商品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图源:义博会官方图片直播
新兴产业赋能阶段
2013年,义乌发布了全球首个商品贸易领域大语言模型,AI应用大会也在线上同步直播。
传统的“坐商”模式和互联网电商逻辑,随着AI技术的变革开始深入绑定义博会。
2024年,义博会再次创新,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
如创意设计大赛、跨境电商峰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创业者和创新型企业参与其中。
图源:义博会官方图片直播
如今的义博会,已经成为全球小商品行业的盛会。
它见证了义乌从一座小城到世界小商品之都的蜕变,也诠释了中国小商品行业的蓬勃发展。
2025年义博会即将于10月21日-24日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开展,您会参加今年的义博会吗?
部分信息参考来源:《【探索义乌】义乌市场业态的变迁 》《义乌稳居世界第一大市场 跨境电商出口连年上涨》、《2024年经济百强县榜单》、《19载义博会,薪火相传,诉说义乌市场的成长》、《义博会首次植入标准化元素》《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义乌!》、《AI赋能小商品产业应用,义乌发布首个商贸领域大语言模型》、义博会官网等。